2008年6月2日 星期一

作文教學的修辭藝術

96.03 發表於「國教月刊」
作文教學的修辭藝術~ 陳麗雲

The Rhetoric Art of Compisition Teaching


一、前言
文章始於意而成於辭;亦即文章始於立意,而成於修辭。要充分表達作品思想情意,必須重視語言的錘鍊、辭采的藝術加工;換言之,一篇好作品,發自內心真摯的情感之餘,更須用文學的語言加以修字潤辭,這便是修辭的藝術。修辭具有神奇的魔力,能讓文章由平淡無奇邁向絢麗多姿,臻至文學美層次。
二、作文教學與修辭
劉勰《文心雕龍‧情采》云:「言以文遠,誠哉斯驗。心術既形,英華乃贍。」文章因有文采,才能流傳千古;寫作文章善用修辭藝術,將能使文章更顯其瑰麗多姿。
(一)作文教學
作文,是一門書寫的藝術,是一門生命學問的彰顯,是透過語言文字描繪心靈的世界,展現生命內涵;是人們將最精妙的哲理、深邃的智慧,透過語言文字互動產生激盪。是故,作文不應只是文字與紙張的交織,更應是澎湃情感抒發的窗口。
既然作文是以書面語言的形式來表達思想感情的產物,是反映語文能力的窗口。是故,寫作文章就必須有真實情感與豐富體驗為基礎,所謂:「情動於中而發於言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作文亦是語文能力高度綜合的展現,是集合了所有運用的能力,匯聚成文字後呈現。是故,寫作的表達就必須憑藉文辭修飾藝術,使文章生動具體、深刻活化、充分貼切的表達思想情感。天真的孩子們生活體驗往往不夠豐富多元,無法寫出寓含深刻的文章,伸出旁通廣博的觸角。是故,進行作文教學時,即需輔以閱讀豐富見聞,活化知識;佐以修辭藝術鍛鍊筆頭,提升寫作表達能力。
(二)修辭藝術
修辭是臻美的藝術,是文字美學,講究的是「好不好」,重視的是「美不美」。修辭是讓語文表達由「說得正確」臻至「說得好」、「說得有理而妙」的層次。
1、區分修辭教學與修辭學
「修辭教學」源於「修辭學」,然「修辭教學」不等於「修辭學」,各有其訴求與目標;前者重實務,貴活用;後者重理論,講系統。(張春榮,2005:10)
現行國小語文教學中,修辭教學是未見序列性與系統性,這是非常可惜。[1]筆者認為修辭教學宜「抓重點」,「學精采」,把握重要修辭知識,確實運用。在國小作文教學中,應善用修辭教學,要將修辭理論(修辭學)應用於實際教學實踐(修辭教學),讓深奧的修辭理論化為簡易的修辭藝術,增潤文章趣味華采的情韻。
2、修辭格
修辭格是修辭學中研究得最燦爛的精華,故一直有「辭格中心論」的論述。作文教學中,巧妙運用修辭格,會使文章語言文采煥然,瑰麗多姿。修辭格是修辭教學最重要板塊,在作文教學活動中,教導學生運用適切的修辭格描寫或說理事物,加深擴展學生的修辭觀念,釐清各個修辭格範疇與固定格式,提升學子語文質量,讓學生利用修辭格寫出優美有情味的作品。
3、修辭的功用
修辭是文字語言的美容師,王力(1981)曾道:「若拿醫生來做比喻,語法好比解剖學,邏輯好比衛生學,修辭好比美容術。」修辭可以將內心的意念訴諸於文字;可以將蘊藏的情感透過文字澎湃的展現。大凡字句、篇章的欣賞與創作,藉由修辭能行雲流水的表情達意;藉由修辭能使主題清晰明顯,引起讀者共鳴。是故,修辭是能以形象化的語言,陌生化的方式,精準而生動的將作品展現;換言之,文章中使用善用修辭藝術,將使整個文章「活」了起來。
三、修辭藝術的運用:以審題為例
作文教學離不開修辭藝術,舉凡由「審題」開始,至文章破題、選擇材料、構思等等,都能利用修辭藝術將文章深刻活化,提升拓植表達層次,臻至文字美學。以「審題」為例,許多題目中就兼含修辭,理解真正的意涵後,深入發揮內在含蘊,才能拓展題意,準確扣題,出奇制勝。
(一)題目含「比喻」修辭:
如「橋」、「園丁」、「腳印」「大海與水滴」、「千里之行,始於足下」、「我的老師是超人」、「疾風知勁草」……等等。
以「橋」這個題目為例。可寫具體而有實用性的橋,可寫歷史上美觀、有紀念性的橋。如「清明上河圖」的拱橋、盧溝橋、朱雀橋。然而如果只寫橋的形狀,這僅是一般具體化的外在思考,只寫出表面的意義;若能加以延伸思考:「橋」的功能是溝通,讓你能到達彼岸,跨越障礙,到達遠方。所以,還有無形的橋——「心橋」,讓我們和親人、朋友感情的溝通,這樣的思考已由具體進入抽象,能寫到內在的含意,已屬可貴;若還能更深入的想到:「橋」的溝通功能可以跨越藩籬,不僅只限於空間,還能穿越時間,穿越古今中外、歷史文學。我們能透過「橋」和古人對話,能和李白把酒言歡、吟詩賞月;可和杜甫共憂國事、慷慨激昂;可和王維暢遊山水,恬淡自適;……。透過「橋」能和國際接軌,瞭解社會脈動。所以,幫助我們和創作者溝通的作品也是一種「橋」。那麼,「《論語》是我們認識孔子的橋,「沈思者」是我們認識羅丹的橋,「命運交響曲」是我們認識貝多芬的橋。」、「書籍(閱讀)是通往知識的橋樑。」「手機電話是和世界接軌的橋。」將「藝術」、「音樂」、「書籍」、(閱讀)、「手機」比喻成「橋」,這樣的寫法,由有形而無形,由具體至抽象,才能深化延伸,拓展題意。
綜上所論,審題時透過「比喻」修辭的虛實轉換、抽象與具體相互為喻,以新奇創意解題,深入捕捉義蘊,寫作的格局當會提升,寫作的視野將會更寬闊。
(二)題目含「轉化」修辭:
如「當逆境迎向我時」、「擁抱幸福」、「春天在路上了」、「榜樣」……等等。
以「春天在路上了」為例,常見的「春神來了」、「拜訪春天」都是轉化,「春天在路上了」以轉化更生動描摹春天活潑的形態。又如:「春天就這樣扭著屁股走來了。」透過「轉化」將春天人性化,春天活潑的形象躍然紙上。又以「榜樣」為例,所謂榜樣乃是值得學習的典範。一般容易的寫法是以先聖先賢為榜樣書寫;最直接的也或以發揮大愛、努力不懈的人士為學習效法的對象,或是以親人或老師為其榜樣。然而,若利用「轉化」修辭轉化事物的特質與屬性,如「水」。水因器而成形,不受所限,亦不為所傷。所以,「柔軟的水有氣度,擁有寬闊大度量,是值得學習的榜樣。」這樣的思考是否更能跳脫出一般寫作的窠臼藩籬,文章的角度更深刻富創意?
(三)題目含「雙關」修辭:
如:「一葉不掃、何以掃天下」、「回家」……。
《說文》:「家」,「居」也。本意是「人所居」,是指遮風避雨的居住屋舍。以93年度指考題目「回家」為例,當時的滿分作品就相當令人矚目。作者虛構自己位居經貿中心曼哈頓,是身著高級套裝的成功人士,心中卻牽掛位於荒山野嶺原住民部落的家。他寫道:「只要回家,我就能找到自己的根;只要重溫母語的搖籃曲,就不再夜半驚醒;只要深吸一口自然的土腥氣,近鄉情怯的心疾,就不藥而癒……」當他真的踏上夢寐的土地時,「遇雨就泥濘滿地的山路已鋪上柏油;參差蓊鬱的樹林,全成了整整齊齊的人造林;水泥樓房取代了昔日的石板屋,不時飄出的配樂笑語我並不陌生,是俚俗的鄉土肥皂劇,天線與電纜將它們引入後山。」作者只能納悶的問:「我回家了……但是,這個失去了野性活力的部落,真的是我的家嗎?」這篇文章中的「家」,不僅指居住之有形屋所,更直指心靈的故鄉,沒落的山林文化。這個「回家」,便是一語雙關,透過意義雙關對家鄉的山林文化提出深情關懷,痛惜失去族群心靈寄託,引發深刻的迴響。
四、結語:
美妙的語文總是吸引人,令人陶醉,讓人咀嚼再三、流連忘返。為增加文章文采、深刻生動、表達情感與加強說服力,寫作需善用修辭藝術。修辭是妝點文學美容師,讓原本平淡無奇的文句,剎那間變得瑰奇絢麗;修辭是童話中具有魔力的魔棒,一碰到哪兒,哪兒就產生奇幻的變化,能將哪兒化腐朽為神奇。寫作時運用修辭藝術,可單格使用,更可修辭格連用及兼格使用,融會貫通,發揮其最大的表達效果。
修辭藝術除運用在審題方面,更可運用在立意、破題、段落開展、文章過渡等等面向,運用修辭藝術讓作文教學更具綽約風姿。文章要邁向臻美層次,就需善用修辭藝術,表現語文優美雅言,展現文字豐富義蘊,開展學子語文智慧。筆者相信,只要教學者用心設計修辭課程,「寓教於樂,寓智於美」,作文教學將更生動活潑,修辭將是孩子們邁向語文藝術天地的最佳門徑。


參考書目
王力(1981)。中國語言學史。山西:人民出版社。
王希杰(1983)。語言的美和美的言語。濟南:山東教育出版社。
李建榮、陳吉林(主編)(2002)。小學作文教學大全。成都:四川大學出版社。
張春榮(1993)。一把文學的梯子。台北:爾雅出版社。
張春榮(2005)。國中國文修辭教學。台北:萬卷樓圖書公司。
陳麗雲(2006)。國小高年級修辭格創思教學之探究。台北教育大學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。
萬永富(1989)。小學生語文手冊。瀋陽:遼寧少年出版社。

[1] 陳麗雲(2006)認為:「修辭教學,若只停留在修辭格僵化的辨識,制式理論的說明,靜態分析修辭格數量的起伏,對語文教學及對修辭格教學都是困乏而不足的,是縮小了『修辭格』的內涵,使多采多姿、興趣盎然的修辭格教學,內容變得片面狹窄、枯燥乏味,將修辭格教學引入誤區。」

沒有留言: